又到一年畢業季,何去何從的問號畫在每一個青春的岔路口。
  從“北大畢業生賣豬肉兩年成千萬富豪”,到“IT男辭職賣肉夾饃一日流水過萬”,各種從“高大上”到“接地氣”的創業案例,頻頻出現在媒體的聚光燈下,也挑動著一顆顆驛動的心。
  揣上熱情,放低身段,是不是就可以出發上路,玩兒轉自己的“創業”夢想?
  跨界:“IT男辭職賣肉夾饃”
  其實,“IT男辭職賣肉夾饃”的說法並不准確,孟兵和小伙伴們辭職之初,組建的仍然是一家科技公司,肉夾饃只是他們賺到“第一桶金”之後,“研發”的新項目。“西少爺”背後有個四十多人的“智囊團”,他們當中,有人贏過當年的“挑戰杯”金獎,有人寫過電視劇本……
  “肉夾饃”只是一個項目,我們還是互聯網公司
  每天早晨,孟兵會吃掉店里第一個出鍋的肉夾饃,感覺一下今天的“產品”質量。
  每一個“西少爺”的肉夾饃有精確的參數指標,比如12公分的直徑———“這是經過試吃和產品迭代之後,選擇的一個比較適中的尺寸。”孟兵解釋說。
  最近,這家搶占了眾多眼球的肉夾饃小店,儼然成了“宇宙中心”五道口的一處“景點”。原因之一,就是撐起這家店的幾個“小伙伴”都出身於物聯網和金融業,孟兵在辭職之前是百度的高級工程師,他在騰訊工作時,還參與過微信項目的工作。
  在描述“西少爺”肉夾饃誕生過程時,孟兵用了“研發”這個詞。直到現在,他仍然認為自己在做的不是一家餐飲公司,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。“從一開始,我們就想做一個連鎖的品牌,既然要做連鎖,就肯定要選容易標準化的食品。我們陝西最有名的三個食品:肉夾饃、羊肉泡饃、涼皮,肉夾饃是最便於標準化的。”
  在“研發”過程中,此前只會煮方便面的“西少爺”們前後用掉了五千斤麵粉和兩千斤肉料,廚房變身實驗室,配料用量精確到毫克……最終,他們總結出了一套公式來對肉夾饃的質量進行控制,“比如煮10斤肉的時候要加多少水,放多少調料,都有一個精確的線性關係。”
  這麼做不僅是為了保證質量,還有便於未來連鎖經營的考量。
  “可能別人看起來我們就是開了這麼一家小店,覺得你本來是一個高科技公司做技術的,開肉夾饃店挺丟人;但我們覺得不要給一個行業定性,這件事怎麼樣,取決於你能把它做成什麼樣。”孟兵說:“我們是以做公司的想法來規劃的。現在,互聯網進入傳統行業是一個大潮流,裡面有很多機會,我們只是選擇了自己最容易把握好的一個點作為突破口。”
  幫忙打掃衛生的朋友,是家小科技公司的CEO
  在互聯網公司里習慣了的工作流程也被用在了肉夾饃的研發上。“西少爺”肉夾饃的各項參數,就是在不斷的“產品迭代”中穩定下來的。先是團隊幾個人自己試吃改進,隨後他們把試吃的範圍從20人、30人一步步擴大到了100人。“最後100人的試吃是在清華做的,等於是一個小的發佈會,做完之後店就正式開了,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對產品有了把握。”
  這種通過小規模內測、公測不斷優化“版本”,直到產品發佈,最終正式上市的流程,和一款網絡游戲或者手機軟件的研發如出一轍。
  而IT圈的從業經歷不僅為他們提供了成熟的思維模式,還有能夠助力創業的“圈子”。“西少爺”團隊的三個創始人是西安交大的校友。2012年孟兵剛來北京時,人生地不熟,他組織了幾次校友聚會,“小伙伴們”就這樣湊到了一起。
  在三個創始人背後,“西少爺”還有一個四十多人的智囊團。給他們出謀劃策的朋友當中,有人贏過當年的“挑戰杯”金獎,有人寫過電視劇本,甚至有天來幫他們打掃衛生的一個朋友,是一家小科技公司的CEO,“產品很牛”。
  怎創業者說
  孟兵:“公司就像大學,能為你畫出一個圈子,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。有人建議找工作先去小公司,但我的建議是直接到大公司,而且盡可能去百度和騰訊這樣‘牛’的公司。在這樣的公司歷練之後,你對自己的未來會更有方向,也有機會接觸更多優秀的‘大牛’。”
  本行:科班出身開餐廳
  亦佳的小餐廳開業半年,終於收支平衡,支撐她的第一桶金是媽媽贊助的一百萬。
  開業頭兩個月,客人幾乎全都是朋友和朋友的朋友;餐廳的室內設計,由墨爾本大學的師兄免費“贊助”;而參加海歸協會的活動,則找到了靠譜的供酒商……
  當時覺得不是問題,後來發現都是問題
  不同於“西少爺”的一炮而紅,亦佳的小餐廳經過半年的努力才終於在上個月實現了收支平衡:“食材三萬,人工三萬,房租兩萬,加起來差不多八萬,收入也是八萬,正好平衡。”為此,她興奮地在朋友圈裡“曬”了一條。
  回想自己去年從新加坡回國開店的經歷,在列舉了各種“機緣巧合”之後,她總結:“最主要的契機是有這個房子!”
  她所說的房子是朋友在地安門內大街租下的一個小四合院,因為一直空著沒用,亦佳一眼相中之後,就立刻決定接手,在這兒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。而首次開店的資金大部分都來自媽媽的贊助,從商的媽媽給亦佳的店設了個虧本的上限———“最多一百萬,不會再多給一分錢了。我媽說,她知道我這輩子肯定得自己乾這麼一次,晚乾不如早乾,就支持我了。”
  開餐廳,亦佳算是科班出身,在瑞士學的是酒店管理,回國前,在新加坡工作也是一家五星酒店的餐飲部副經理。因此只籌備了兩個月,她的小餐廳就開張了。不過,自認有理論有實踐的亦佳,從開店到現在還是碰到了大把沒能考慮周到的事:
  “這個小院兒很舒服,還有棵石榴樹,所以我們店也叫‘石榴樹下’;但是周圍都是住戶,過了晚上九點就不能鬧出聲音,我們就不能做酒吧。”
  “這裡的街道有要求,我們沒辦法在外面掛像樣的招牌,就有點不容易找。”
  “這邊沒地兒停車,所以我總鼓勵大家綠色出行……”
  “廚房不夠大,有些大菜就不好做。”
  當被問及這些事之前有沒有想到時,亦佳“嘿嘿”一笑:“想到了,但是當時覺得都不是問題,後來才發現,其實都是問題。”
  儘管剛剛收支平衡,亦佳已經做好了開新店的計劃:“我想在三里屯開一家更大的店,大概需要一千萬。”說出這個數字的時候,亦佳很淡定:“我和我的幾個朋友可以湊出六百萬,我們想一塊兒做一個‘大股東’,然後再找一個能拿出四百萬的主要投資人,就行了。”
  亦佳在開餐廳的同時,註冊了一家公司,“一開始就打算好了,經營範圍涉及四十多個品類,我都註冊了。”
  一開始嘛,當然只能吃朋友了
  沒有天然“噱頭”,亦佳的推廣方式是完全“自助”的:微博、微信、豆瓣小組、大眾點評……一個也沒少。但最初兩個月,“石榴樹下”的客人全都是她的朋友,以及朋友的朋友,“一開始嘛,當然只能吃朋友了。反正也要吃飯,為什麼不來朋友的店呢?服務好,還能打折。”
  讓她沒想到的是,一些十幾年前積累的朋友圈子成了她推廣餐廳的一大助力。“比如,我出國之前在hip-pop(註:20世紀60年代源自於美國的街頭文化,包括說唱、塗鴉等)論壇上認識一些朋友,這十幾年我都沒在國內,但大家的友誼一直都維繫下來了。他們到我的店里來,還會帶一些外國的朋友來,慢慢地,我的店就有了一些口碑。”亦佳指著牆壁上的裝飾照片:“這是我一個朋友劇團的劇照”,又向院子里指了指:“那邊的塗鴉也是我一個朋友畫的。”
  除了網友,同學也是亦佳開店的一大助力。餐廳的室內設計,就是她在墨爾本大學的師兄免費“贊助”的。剛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的亦佳,參加了幾次海歸協會的活動,從中找到了餐廳的供酒商。
  怎創業者說
  亦佳:“很多人都想開店,有人說了好多年想開個咖啡館啊甜品店啊,為什麼開不了?一個是錢的問題,沒有錢的話,這個確實比較難辦;另一個是熱情的問題,你開不起來,還是因為你不是真的想開,你說了好多年也只是在說嘛!”
  (北京晚報)
  (原標題:畢業季VS就業季是否放低身段就賺錢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a20haop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